110-120

到这个位置了。

  他们的亲友也似他们夫妻,不管读书的、经商的还是做官的,不管职位高低,一个个都极为稳妥,叫人挑不出毛病来。

  “先生教得好。”

  “他们自己也是聪明人。”

  “也赶上了好时候。”

  姚炳越说心里越羡慕,他的儿孙里,无论男女,能出一两个这样的孩子就好了。

  皇帝自觉猜到了陈方进的小心思,陈方进这个老东西,想把贺文嘉那小子拉出来,那小子躲还来不及,那可是个小滑头。

  陈方进上折子致仕,君臣二人都没放在心里,略说了两句,也就放下了。

  他们如今最关注的是边境。

  都知道今年干旱叫草原部落不好过,加上今年又是个寒冬,朝廷是预备着鞑靼要南下劫掠的,边境上军队和粮草都备足了。

  这些年里因为梅羡渔之功,有了更加翔实的地图,武将们早已经把边境研究得十分透彻了,推演了无数回,只要鞑靼敢南下,他们就敢叫他们有来无回。

  北方边境一片肃杀,京城里因为慢慢临近过年,街上越来越热闹了。平民百姓家中热闹,朝廷也热闹。

  一般人家因为年节上富足的吃喝欣喜,朝中因陈方进一道接一道的致仕奏疏议论纷纷。

  有人暗中问到王苍跟前,说陈老大人致仕,是不是为了给他让路?

  王苍淡淡一笑,只说这是无稽之谈。

  贺文嘉也被人问了,他当着众人的面说:“朝廷用人以才,讲究的能者居之。这位大人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?你是说这吏部尚书的位置是陈家的吗?他走了还要找个传人继承吏部尚书的位子?这位大人问这话到底是什么居心?”

  贺文嘉当场把话顶回去,那位本想来贺文嘉跟前卖个好的人,没卖成,讪笑两句,灰溜溜走了。

  贺文嘉正色直言,却没讨得好处,还引来许多闲话。

  你贺文嘉如今还没当上户部侍郎呢,说话倒是越发大声了,连跟他平级的同僚都要硬呛两声。大官儿还没当上,官威倒是越来越足了。

  不过也不奇怪,皇上器重他,首辅大人重用他,朝廷中的实权位置,有一个算一个,贺文嘉的同年同窗、师友亲朋,至少占了一小半。

  文官和武将,他哪里说不上话?

  还有他的夫人,看看她收的女弟子是什么门第的?

  自从梅羡渔去国子监教书后,人脉又拓宽了多少?

  贺文嘉不偏世家,不偏寒门,但是真要论起来,他独成一派,把世家都压下去了。

  渐渐地,文嘉党的名声就传出来了。

  小年一过,朝廷封印,各家摆年酒,到处串门儿,文嘉党的声名越传越广,关于贺文嘉的风言风语越发多了。

  休假才几日,贺文嘉和渔娘从许多人嘴里听到文嘉党三个字,贺文嘉冷冷一笑。

  真是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啊!

  他和文嘉一个人就比世家还厉害了?

  陈方进那个老匹夫自己想走就罢了,为何拿他当挡刀?

  渔娘却觉得不尽然:“发酵的这么快,传得这么广,不全是陈家的功劳,我看其中还有人浑水摸鱼。”

  两三年前皇后就盯上了他们夫妻,他们装傻混过去了,皇帝却嫌皇子们手伸得太长了,后头借渔娘去国子监当官为幌子出手,抄家的流放的,那时京城里多少人家家破人亡。

  这两三年里,他们家越来越好了,他们家的亲友们也越来越好了,见皇上没再提,皇子们或许又蠢蠢欲动了。

  夫妻俩关上门来商议,商议后觉得皇上对他们夫妻目前应该没有杀心,也就暂且放下了。

  闹吧闹吧,国事当头还这般不顾里外,皇上拿着刀在背后盯着呢,一砍一大片。

  第120章 贺文嘉王苍反目

  范家跟贺家如今也是一体的,贺文嘉每年都去范家拜年,今年自然也去。

  与往年不同,夫妻俩大年初二这日去范家,范江阔给了毛毛一个大红包后,专门把他们夫妻两人叫到书房说话。

  范江阔的意思只有一个,那就是叫他们夫妻沉住气,在外少说话。

  贺文嘉和渔娘都笑了,他们难道还不够沉得住气?

  范江阔指着他们夫妻俩训道:“像前些日子,余庆跟人老头子争什么争?陈家的事关你什么事?人家就怕拿不到你的把柄,你还专门给人送去,蠢不蠢?”

  贺文嘉也不辩解,就听着罢了。

  范江阔又说渔娘:“春山你也是,别看国子监是读书的地方,里头明争暗斗多着呢,你一个女子本来就不易,更该谨慎些。”

  “是,您说得对。”

  范江阔轻哼一声:“范江桥不在,老夫也是长辈,该尽些教导之责。不过老夫毕竟不是你们的先生,话,老夫说了,听不听,在你们自己。”

  贺文嘉笑道:“您老的话我们怎么敢不听?您放心,我们心里都有数。”

  贺文嘉和渔娘一句都不顶嘴,范江阔反而觉得不自在,他问:“孙浔不在家?怎么不来范家喝茶?”

  渔娘笑着回话道:“不在,先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