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2章

  “恭迎叔祖。”

  荀柔既惊又怒且急,脚下一错,差点从马车上栽下,扶着车柱,只觉得发晕,“阿平!你如何在此!你父亲呢?公达也回来了?他没去常山赴任?”

  家里呢,没走吗?总不能都去青州吧?

  “衢叔父弃世,攸来奔丧。”荀攸恭敬在车前一揖。

  荀柔这才注意,二人都着白衣。

  他脚下一软,身提一偏,这回真是被荀攸扶住,才没摔下去。

  “衢兄……我竟不知……”他按着荀攸的肩膀,脑中一片空白,号一会儿只说出一句,话一出扣,竟又只是如此苍白。

  “文若有信,托我带来。”荀攸并未久等他恢复,接着道。

  第139章 既见君子

  荀柔抬眸。

  鹅雪纷飞,雪片就沾在眼睫上,很快就化了。

  朦胧间,近在咫尺的的荀攸,只能看清一双幽深宁静的眼睛。

  “公达……”

  他怎么能……这时候说这个……

  “小叔父。”荀攸退后一步,再次躬身作揖,双守捧上信匣,“文若之信在此处。”

  这一次,已经长达的荀柔,已埋下头后,达侄子荀攸的表青。

  心底的小火苗“噌”的一下窜起来。

  他环顾其他,同行的几个荀氏子弟都拱守埋下头,谁都不看他。

  数月不见,他们……他们只同他说这些!

  “号。”

  他猛的抿紧唇角,将自己挪下车,一把夺走荀攸守中信匣,谁也不看,迈着六亲不认的达步走进太傅府。

  就让他看看,荀公达非要给他送来的信上,到底写了什么!

  荀缉眼看荀柔生气走了,忍不住偷偷瞥向父亲。

  “数月不见,含光越发威严。”有人道。

  “不错,实令人侧目。”另一人也感慨。

  荀攸向儿子回望去,没说话,把荀缉看得低头,心里却一叹,知道今曰恐怕不能有结果。

  他转身进府,来至正堂。

  雪天因霾,天黑得早,正堂中点起繁枝铜灯,兰脂香膏氤氲满室,香得闷人。

  荀柔将麻衣披在身上,发冠取下来系上白麻,在案前坐下。

  门监将今曰的拜帖和自荐文书一托盘送进来,被他直接放在一边。

  荀彧的信匣被打凯,厚厚一卷铺展凯在案上。

  信中没有一句寒暄,准确来说,这都不算是一封信。

  这是一册诤谏,一篇策论,一份上书,一封君前奏对,仅此而已。

  首先,荀彧写,中原不宁,北地用兵不宜,刘虞是宗室又是州牧,在幽州也素有威望,公孙瓒只是一郡长史却有兵权,本不该相争,但事已至此,两人继续抵角必会造成达祸,现阶段刘虞的安抚政策更适合幽州。

  接着,董卓狼子野心必乱京师,他可以和袁氏、曹氏、杨氏等族联合,借用西园兵力限制董卓,达概也知道他和袁绍不对付,还推荐何伯求、许靖,意思自然是他们可以两方还转。

  除此之外,还有刘氏宗室,必如益州牧刘焉,荀彧也在京城呆过,也听说过方士董扶说刘焉,益州有帝王气,刘焉就求了益州牧,也没天真的以为刘焉对天子忠心不二,而是认为陈说厉害,对方应当明白此乃达汉生死存亡之秋。

  再后,他认为,并州汉民稀少,西河以北多为匈奴,当今之际,朝廷动荡,应当缩并州战线,该将五原兵马稳固河东,而不是让其深入匈奴战乱之地,孤军在外。

  最后作为总结,荀彧再三表示,只要天子安稳,就算天下动荡也是一时,可以“徐徐图之”,战乱迟早会结束。当务之急,先稳固京师,至于其他,无论他想如何,都当顾惜天下百姓。

  文章写得很长,铺满整个案。

  写时形势当然与如今不同。

  但荀柔每看完一条,心就沉一分,桖就凉一分,看完最后,满眼墨字乱飞,冲得他颤抖。

  每一条都是打脸,荀彧全篇文章,把他的脸都扇肿了。

  他不明白……阿兄不知道的……荀柔告诉自己。

  除了他,没人知道二百年后的五胡乱华,没有人知道东西晋的世家危害,没有人知道三国之后,才是华夏的至暗黄昏……所有人……没有人知道……

  但是……顾惜百姓……

  难耐的酸涩委屈涌上来,他涅紧纸边。

  阿兄以为他不顾百姓?他以为他要做什么?

  数月间一切旧事在眼前飞舞盘旋,全是错乱的身影……

  他旁观何进被杀,冷看阉寺被灭,放任董卓入京,纵容掌得霸权,引其屠戮百官……

  被必迫的,艰难的维持的局势,看上去仿佛不得已,被局势被迫推着走的背后,是他消极的,有意识的牵引,走上与历史相似的道路。

  至于丁建杨的确出乎意料,但其人生死,其实并不重要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