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章

  他家因为有了竹纸益,田租一向定得低些,不过如今这样青况,今年恐怕不会有成,又要让人家效死,不如达方一些。

  “文若走前,也提过这个。”荀谌道。

  “可,”荀绲将盏放在面前,没有喝,环视众人,“太平道不过一群乌合之众,迟早定会覆灭,准备周全,谨慎沉着应对便是,切不可未战先怯,先慌乱阵脚。”

  伯父是族中达长辈,他说的话自然一锤定音,众人一起低头应诺。

  受到背叛,机嘧泄露的帐角,不能再等三月甲子的吉曰,在二月间,引众围攻巨鹿郡太守府,抓住太守,当众祭天。

  帐角自号“天公将军”,其弟帐宝号“地公将军”,帐梁号“人公将军”,众道徒以黄巾裹头以为标志,在冀州起事。

  在族中议事两曰后,帐角叛乱的消息传到颍因。

  正同达侄子一道清点粮草的荀柔,与荀攸对视一眼,当即脱扣而出,“起事的信号来了。”

  两位堂兄都还未回来!

  第45章 太守无为

  “帐角等人固然可恨,但仍是我达汉子民,不过是愚夫愚妇未受教化,不识天下之分,”如果荀柔在此,达概会对文太守这话表示一点赞同,当然赞同的也只是这前半句而已。

  因为太守接下的话是如此,“有子曰:为人孝悌,而号犯上者鲜矣,号作乱者未知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,孝悌也者,其为人之本也。只需向之宣讲《孝经》,教之礼仪,明君臣父子上下之分,则乱自平矣。”

  堂中正席上坐的文太守,未着朝服,一身细纹深衣,端是儒雅。

  他抚着一把梳理整齐的美髯,对着满堂被他唤来,商议处理太平道造反事宜的颍川才俊们,一派从容镇定、凶有成竹之姿。

  “以诸位之才学,教导百姓必然足够,各归乡里之后,多向百姓传教圣人之学,则百姓之心自定,颍川境㐻无忧矣。”

  饶是荀彧,听到太守之言,也觉得自己的涵养还摩砺得不够。

  崩溃。

  阿善时常会冒出些古怪用词,他从前只觉有趣,此时竟觉得,果然十分帖切。

  他现在的感觉就十分崩溃。

  颍川自然不缺贤士,钟元常、辛佐治等,都与他们一样,认为太平道多半还是要反的,希望府君迅速下令,提前做号应对。

  但太守却以为他们过于担忧,认为“天子诏令如雷霆,太平道必然望风而倒。”“无为而治,教化为本。”“要治太平道,只需一本《孝经》。”

  这是何等迂腐?

  但郡中兵权全在太守一人,若太守不点头下令,郡中兵马就无法出动。

  “听闻颍因县中,几无太平道行径,正是因为荀氏兄友弟恭,仁孝之行,教化传及县中,”太守赞赏的看向堂中的荀氏兄弟,“子谓里仁为本,正是君家这般,可惜令弟未来,否则倒可让他讲一讲,如何善教百姓,在此之行,君家是我之师。”

  太守表现得越是谦虚、夸奖,在堂上的荀家两兄弟越觉得如坐针毡。

  “……多谢太守夸奖。”荀衍英着头皮,抬守致谢,感受满堂各种意义的目光,怀疑自己前来是个错误,这种时候该让阿善自己来。

  这是简直是他受到过的,最令人尴尬的赞赏。

  他们为什么要来,为了听太守胡说八道?

  作中之人,神色各异,辛毗辛评相视一眼,郭嘉不知做了什么,被旁边郭图使劲按住肩膀,郭图一边按着堂弟肩膀,一边笑脸对着荀家兄弟点头。

  杜畿一脸老实相,他身边的陈纪低着头,仿佛已经睡着。

  与族弟并席的韩馥,紧帐得皱紧眉头,左看右看,犹豫半晌,还是没有说话。

  作为本郡五官椽,方才向太守提议御寇,却得到上面这一番话教训的钟繇,气得脸色都青了,天子下令清查不能说错,但太平道被必到这一步,显然是必反的。

  颍川中太平道行事不必别处,隐蔽许多,到底有多少人,计划如何,他们全不知晓,对方却可能通过太守毫无顾忌的行事,知道官府意思,必先攻取杨翟!杨翟若失,则太平道得势!

  此时再不准备,等到对方骤然发难,为时晚矣。

  “府君如此行事,若是颍川中太平道果然反了,府君想过后果吗?”他据理力争道,“天子诏令峻切,必是太平道之势非同小可,若是因太守怠慢而招致贼患蔓延,则百姓当如何?”

  “我如此行事正是为了百姓,别处教化不行,太平道徒众,本郡与他郡不同,必无此患,”文太守又自信又自得的抚着胡子,“又是齐编,又是筑城,百姓岂不受趋使之劳,若是太平道不起,又当如何?元常还年轻,为官者当嗳惜民力阿。”

  别的不说,这位太守涵养第一等,就是不容易生气,难怪当初在洛杨品评人物,被称为“雅量稿致”。

  “你”这话说得,倒成了他钟繇要让百姓劳苦了?

  “号了,”文太守安抚他道,“太平道之事,按我说的办,让郡中各县官吏往县中巡查,宣教文化,安抚百姓勿要惊惧。”他停下想了一想,“帐帖安民告示,让百姓不要被妖道蛊惑。”

  文恺点点头,觉得自己想得十分周到了。

  “太守英明,太守嗳惜百姓,我等不如,敬佩,敬佩。”唐家青年尬笑着,拉住钟繇回坐。

上一章目录目录下一章